解放初期,辰溪是匪患的重災區,更是剿匪的主戰場。辰溪剿匪主戰場有長田灣合圍、羅子山阻擊戰、壕形地反擊戰、龔家灣區公所保衛戰、大坪反擊戰等歷史遺存。壕形地位于辰溪縣龍泉巖鄉板溪村,是由安坪通往懷化、麻陽的必經之地。1949年11月8日拂曉,駐守辰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0師參謀長黎原為總指揮,418團副團長陳明友率二營及團直機炮連為主力,干訓隊、衛生隊、湘西縱隊和警衛中隊相配合共800余兵力,對盤踞于龍泉巖、茶田垅一線氣焰囂張的國民黨川、湘、鄂邊區綏靖公暑暫編第二軍“暫六師”一團團長易國英、二團團長張玉玖、“暫七師”二團團長張玉德殘部展開奔襲。在部隊行進于龍泉線壕形地、板溪一線時,被埋伏于狹長山谷兩側山坡上的2000余名土匪伏擊。當時,土匪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將本地百姓及牲畜全部趕至山谷中與土匪混在一起,致使匪民不分。得知情況后,指戰員耐心做戰士工作,命令不準傷及無辜群眾。不得已,解放軍只好朝天放槍,小鋼炮也只好往空處打,意在示警退敵。為了爭取和保護群眾,最后,戰斗至下午一時,我軍主動撤出戰斗。在這次戰斗中,解放軍二營傷亡50余人,其中37人壯烈犧牲,殷殷熱血染紅了壕形地。戰后,當地群眾自覺掩埋烈士遺體;五十年代中期,當地群眾將部分烈士遺骨從壕形地遷移到椅子山麓安葬;1970年,辰溪縣將散葬于各處的烈士遺骸集中遷葬椅子山,修建了椅子山烈士陵園;1981年,辰溪縣對陵園實施全面修復;2007年10月,辰溪縣對陵園全面擴建,廣泛搜集資料,創建了龍泉巖剿匪紀念館。為了規范管理,集中保護,2012年,辰溪擴建陵園,征地150余畝,增設紀念碑廣場、零散烈士墓區、休閑觀光區和紀念亭墻等人文景觀。現在,這些人文景觀已成為辰溪縣亮麗的紅色旅游資源,充分彰顯了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魅力。通過傾力打造,現在,該園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懷化乃至湖南集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和革命傳統教育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彰顯了烈士紀念設施“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的宣傳、陳列、展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