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5 16:20 信息來源:懷化市統計局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經濟均衡增長要求,深入實施“五新四城”戰略,加快推進“七大攻堅”行動,全市經濟運行保持穩中向好趨勢,呈現螺旋式上揚態勢,高質量發展韌性和活力持續顯現。
一、經濟運行情況
根據統一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049.25億元、同比增長6.2%,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增速0.9、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一產回落明顯,二產支撐明顯,三產提升明顯,具體來說:第一產業增加值100.69億元、增長2.8 %,對GDP增長貢獻率5.1%;第二產業增加值279.53億元、增長7.8%,對GDP增長貢獻率34.0%;第三產業增加值669.03億元、增長6.1%,對GDP增長貢獻率60.9%。
(一)工業“主引擎”持續發力,制造優勢領跑全省。上半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9%,比全省(8.2%)快1.7個百分點。企業效益顯著改善,1-5月規模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0.0%,比全省快7.7個百分點。制造業發展迅速,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0.4%,拉動工業增長11.3個百分點;5+10產業體系中,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拉動明顯,合計拉動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3.1個百分點,重點企業辰州礦業增長較快。行業增長貢獻增強,全市列統的35個行業大類中,2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正增長,增長面為七成以上,主導行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對全市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44.4%,傳統行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9%。民營企業拉動有力,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六成以上,拉動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6.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兆福珠寶、紅寶科技等增幅快速。
(二)投資“壓艙石”穩中有進,項目動能加速蓄勢。上半年,全市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深入推進“5+10”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著力體現投資先行的優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3%,比全省(2.6%)快10.7個百分點,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高速增長趨勢。從經濟類型看,民間投資表現亮眼,同比增長15.2%,拉動整體增速9.3個百分點。從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速達23%,其中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2.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激增33.8%;“兩新”政策帶動明顯,設備和工器具購置同比增長23.4%。從項目看,國際陸港、重點產業、旅發大會等領域項目加速落地、亮點紛呈,項目儲備提質擴容,截至6月末,共入庫投資項目372個,計劃總投資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占比提升至38.2%;在庫投資項目1029個(5000萬元以上571個),同比增加47個。
(三)消費“穩定器”升級擴容,政策效應釋放明顯。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2%,與全省增速持平。“以舊換新”商品銷售增勢強勁,通訊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零售、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裝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家具類分別增長66.4%、37.1%、36.6%、22.6%、13.3%。基本生活類需求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1.5%,其中飲料類、日用品類、糧油食品類、煙酒類零售額同比增長分別為17.1%、12.6%、11.2%、9.6%。
(四)服務“大市場”回暖明顯,重點行業支撐有力。1-5月,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共392家,營業收入共計62.4億元,同比增速6.2%。從重點行業看,規模以上服務業305家重點行業單位實現營收30.8億元,同比增長7.6%,10個重點行業中的9個行業增幅均達到10%以上。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增速分別為38.9%、33.4%、32.4%、29.4%。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5%,比第三產業快4.4個百分點。
(五)主體“新勢力”接連涌現,重點領域增長快速。截至6月底,“四上”企業在庫3069家,增速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個百分點;其中批零住餐業企業在庫數量1127家、增長19.1%,服務業在庫數量392家、增長14%。上半年,全市新增“四上”企業80家。
二、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第一產業穩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從趨勢看,在全國(3.7%)、全省(4.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呈上行的趨勢下,我市農林牧漁業回落明顯,增加值同比增長僅2.9%,分別低于全國、全省0.8、1.3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僅3.0%、較一季度下滑0.4個百分點(全省上揚0.7個百分點)。從結構看,農林牧漁業結構不優,牧業和農業在總產值占比分別達44.0%、41.2%,上半年主要受牧業影響較大,牧業產值由一季度的增長1.3%轉為二季度的下降0.7%,其中:牧業產值占比較大的豬、牛、羊、家禽產量分別下降2.2%、13.3%、17.4%、13.5%。
(二)第二產業內的結構還不夠優化。全市行業間發展差距較大,傳統行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主要依賴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以及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共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5.7%,雖然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等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水力發電行業受同期高基數、上游來水和降水量不足等因素影響,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面臨較大發展壓力,同比呈下降趨勢,采礦業仍未擺脫負增長局面,一定程度下拉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影響全市工業經濟的整體協調性與穩定性。
(三)第三產業好的態勢還未完全展現。房地產領域拖累嚴重。上半年,懷化市商品房銷售面積持續走低、同比下降10.4%、低于全省9.4個百分點,房屋施工面積增速-23.8%,新開工面積增速-52.6%。同時,在庫項目大幅減少,缺乏新的項目補充,后期支撐明顯乏力。服務業企業數量不足。一方面,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涵蓋了10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但部分行業門類里的企業個數極少,無法代表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他房地產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五個行業門類里的企業個數均不足30個,其中其他房地產業只有8家企業。住宿業和餐飲業延續下降。上半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住宿業同比增長2.3%,較1-5月下降0.4個百分點;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業同比增長5.6%,增速明顯放緩。主要由于行業供給過剩與同質化競爭加劇,運營成本高企與效率低下,部分高端餐廳出現了利潤下滑,顧客對產品穩定性、服務質量和環境氛圍的敏感度提升催生部分門店因忽視基礎運營導致客戶流失。
三、下步工作建議
一是突出抓產業,把基礎轉換為動能。聚焦懷化“港產城旅”建設,加快推進懷化一、二、三產業發展,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穩一產,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持續發展中醫藥、種業、食品產業等特色產業的同時,鞏固發展糧食、生豬、蔬菜等基礎產業,加快補齊產業短板。重點加強畜牧產業發展,出臺畜牧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口產業招商引資和落地,特別是支持芷江、會同、辰溪等縣爭取全國生豬大縣,提高生豬等產業規模化養殖,穩定牛羊產量;持續做大做強鴨、鵝等地理標志家禽產業;積極培育現代農業,強化要素保障,充分發揮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現有優質產業縱深發展。優二產,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圍繞我市“5+N”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推進新能源及其裝備、新材料、生物基和箱包皮具等領域產業鏈建設,聚焦傳統工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突破,在產品端、生產端、品牌端創新升級,構建“鏈主+配套”產業生態,培育鏈主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牽引+技術賦能”帶動零部件、配套材料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形成“龍頭引領、中小協同”的產業共同體。強三產,提升經濟貢獻度。聚焦突破“傳統服務業占比高、現代服務業競爭力弱”的瓶頸,以第五屆湖南省旅發大會為契機,加快東盟集國際廣場、榆樹灣文旅商綜合體、懷化天問島(屆原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引導百貨等傳統實體零售業創新發展,加大對企業經營支持力度,推動零售行業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加快國際陸港、高鐵新城、五溪非遺園等商圈建設,發展平臺經濟、智慧物流、數字文旅,打造有懷化特色的互動體驗式新地標,重點向“高端化、數字化、融合化”方向升級,促使懷化成為湖南融入中國西南大數據中心的重要通道。
二是突出穩增長,把起勢轉換為勝勢。圍繞“5+10”現代化產業體系、懷化國際陸港、鶴中一體化、全省旅游發展大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戰略,緊扣近兩年投資、外貿等發展優勢,持續穩投資、促消費,充分發揮國際陸港開行班列對鐵路運輸業的杠桿作用。聚焦推項目擴投資。超前謀劃一批有代表性、帶動性強、投資實物量顯現快的項目;跟蹤項目開工和推進,抓緊梳理摸底、加快前期推動,針對專項債、中央預算內、超長期國債、文旅等項目有序推動落地,加速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建設進程;強化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抓實項目入庫工作、做到應統盡統高效入統、充實項目庫余量,推動新增項目應開盡開,在建項目提速增效,儲備項目擴容提質。聚焦擴內需促消費。突出舉辦“懷鄉懷品”“中醫夜市”、以舊換新等系列展銷活動,重點以各類“黃金周”“小長假”來刺激商圈經濟、會展經濟等新活動形態,積極組織引導餐飲、汽貿、文旅領域開展節日促銷,支持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刺激商貿市場快速升溫。
三是突出強入庫,把潛力轉換為活力。全面抓好“四上”企業和“限下”主體的培育,確保有項目、有企業、有數據、有標準、有質量,更好反映懷化發展特色成效。加大政策幫扶,強化“四上”企業支撐。加強行業“四上”企業運行監測,針對性拿出務實措施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對一時存在經營困難的“四上”企業加大紓困工作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繼續加大對現有市場主體的清理,在落實“小升規、個轉企”等一系列措施時,注重政策連貫性以及后續幫扶工作。因地制宜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新企業的培育和發掘工作,充分借助我市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契機,重點發展箱包皮具、新材料、新型顯示、中醫藥等特色產業集群,以醫療、消費為突破口推進城市服務性產業發展,串聯各縣市區“一主兩特”地方性產業發展,構筑懷化產業發展體系,壯大產業鏈條,培育一批優質企業進入“四上”企業序列。
初審:黃如玉
復審:廖文忠
終審:楊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