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發布時間:2020-05-17 00:00
信息來源:市民宗委
懷化市的白族主要聚居在沅陵縣,分布于沅水中游朱紅溪流域的大合坪、七甲溪、落坪、北浴、洞溪、火場、筒車坪等鄉。人口近20000人。白族自稱“白子”,漢語稱為“民家”。他們與張家界市桑植縣的白族,是宋末元初從云南白族聚居區遷來的,到沅陵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白族有自己的語言。白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本民族文字。沅陵白族講的是地道的“民家語”。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他們的意愿,批準恢復更改為“白族”。
沅陵的白族具有光榮革命傳統。1935年正月,賀龍、蕭克率領紅二、六軍團進駐大合坪建立根據地時,出現了母女三人、兄弟二人以及族眾親友共53人同時參加紅軍的動人事跡。
沅陵白族主要聚居地為大合坪鄉,有7500多人,占全鄉總人口的60%,主要是鐘姓。他們信奉“三元教”,信奉本主。“三元教”是由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的合稱。主要祭禮活動是“解結渡關”、“正月游神”、“趕會賽神”等。其道具有海螺(牛角)、“三鈴寶”、師刀、法衣等。信奉“本主”有三個:一是大老爺(三明凱)紅臉,二老爺(鐘千一)黑臉,三老爺(谷均萬)白臉。三個神像供在大合坪等鄉一帶祖庵祠廟中,長期祭祀,香火不斷。
此外,大合坪等地白族還信奉佛教,供奉“觀音菩薩”,有的常年吃齋奉佛,家境富裕的設有“經堂”,長年“念經”叩拜,香火不斷;家境清寒的則每逢初一、十五吃齋,稱之為“花齋”。大合坪、七甲溪等鄉庵堂寺廟多。有的供奉祖神,有的供奉本主,有的則祖神、本主合一供奉。如大合坪的“回龍庵”。
白族喜愛白色服飾。穿白色衣戴白色頭巾,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說。男女,穿白色對襟衣,上套黑色領襟,腰系挑花絲帶,并配以荷包,頭戴白色頭巾(老年人戴蘭布巾),下穿青色或藍色布褲。腳上穿白布襪子和天官頭鞋。女子內穿白色滿襟衣,衣邊加有繡花蘭干,上面套穿黑色領褂(俗稱衫服),外罩繡花圍裙,用繡花飄帶系著,右上胸佩有三吊(或五吊)銀質牙簽。下著藍色或青色布褲,白布纏腳,另外還配有耳環、手鐲、戒指等銀質首飾。未婚女子頭發織成辮子用紅頭繩纏著盤在頭戴的白布手巾上,已婚婦女頭發都盤有髻巴。兒童服飾多花,喜戴銀質菩薩帽、項圈,項圈上重系著銀鎖,鎖上刻有“長命富貴”等字樣。
白族的喜慶節日較多,主要節日有年節(春節)、“清明節”、“端陽節”、“嘗新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除此以外,仍保持著白族自己的特有節日,如廟會、堂會、三月十五(三月街)、十月十五(下元節)等節日,舉族同歡慶,盛況空前。
白族人民禁忌較多,一般是過年不掃地,屋內渣滓實在多,便輕輕向內掃,渣滓用筐盛著,過了正月十五日再倒出去。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至正月十五日,腳不能放在火坑中的鐺架上。大年三十夜吃年飯時,要關門,不準“泡湯”,晚上要“守歲”。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還有“七不出門八不歸”的信條;有初一不進田,初七不進園的習俗。
白族熱情好客。貴客到家,要用“三道茶”招待。他們以敬茶為先禮,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茶禮。第一道茶是苦茶,即在茶杯里放進適量的茶葉用開水沖泡而成,其味清香略苦,表示客人路途辛苦了,需要解渴去熱,以表問候與安慰之意;二道茶是糖茶。用蜂蜜或糖沖開水而成(或加入適量的生姜碎粒,稱之為姜茶)。此茶清香可口甜入肺腑,使客人飲后感到非常溫暖舒適。三道茶是“蛋茶”,將煮熟剝殼的雞蛋三個,放入碗內加上糖,沖入開水即成。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大方。獻上三道茶后,進餐時,還要獻上一道名茶――“合渣”,黃豆打碎成粉殼,用青芽香料抖和煮熟即成。這是白族在飲食方面最喜歡也是最普遍吃的好菜。特別是“韭芽合渣”、“茭合渣”,這是貴客來了必不可少的主菜。
白族喜愛讀書。有“養兒不讀書,如同養條豬”之說。過去這一帶舉人秀才多,當代大學生、中學生多。大合坪鄉在外的白族知識分子為沅陵縣各鄉之首。白族人能歌善舞。一般是自編自唱,大都是七字四句為一首歌。大合坪鄉白族最愛玩花燈、龍燈、獅子燈、九子鞭、打圍鼓、吹木葉、吹笛子、對歌、請“七姑娘”、吹嗩吶,唱戲等文藝活動。白族婦女愛挑花,一般在12歲以后,都學習挑花技術,他們穿的、戴的頭巾、鞋子、圍裙、帕子、都繡上自己心愛的花,花圖樣式多,有人物、花草、鳥獸等,工藝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