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
發布時間:2020-05-17 00:00
信息來源:市民宗委
“漢人”之稱因漢王朝而得名,但其歷史遠在漢朝之前。春秋戰國時“華夏”或單稱“華”、“夏”,亦稱“諸華”、“諸夏”,意指其族非一類、地非一區,部落不限一姓一氏。至秦代,構成漢民族的四要素(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質)已基本形成。秦漢代以后,將這四要素繼承下來并加以擴大、深化。但漢朝之人不稱“漢人”而稱“秦人”。“漢人”、“漢兒”之稱出在北齊,隋唐沿襲,宋、元、明代大量使用。故,漢民族形成于秦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壯大于宋、元、明代。
境內漢人的祖先均是從外地遷入的。見諸于史籍記載的始于秦代,沅陵縣的粟姓是為避秦禍從北方遷入的。《酉陽雜俎》“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返。自相婚姻,有二百戶。”晉及南北朝時期,北方混戰,很多中原人南流至武陵地區,曾分武陵郡的龍標、辰陽建立南陽郡(僑置)。宋代曾出現兩次大規模的人口南下浪潮,不少漢人逃入五溪地區。《宋書》云:“蠻民順附者,一戶輸谷數斗,其余無雜調。而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元豐九域志》關于人戶的記載足以佐證:辰州有主戶5669戶,客戶3244戶;沅州有主戶9734戶,客戶741戶。明代大搞屯軍制,不少軍人留下定居。清代,江西、湖北、安徽、陜西、山西以及本省的湘鄉、寶慶、衡陽等地又有不少漢人,或隨軍征戰、或經商貿易、或流放充軍、或逃荒避難、或工藝行醫等遷入辰州、沅州、靖州。歷代漢族移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比,文化較發達,耕作較先進,生活住房較講究,因而繁衍較快,宋元明時代已形成為境內的主體民族,不僅人口多,而且成為政治上、經濟上的主宰者。解放后,各民族處于平等地位,但漢族經濟基礎較好,人口發展速度比起少數民族要快。2000年,全市有漢族2845777人,占整個民族的61.33%。分布在全市13個縣(市、區),8個縣轄區,219鄉、76鎮,9個街道辦事處,4361個行政村(含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