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5-17 00:00 信息來源:市民宗委
族 源
懷化市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在它們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既有本地土著居民,又有從江淮流域遷入的“荊蠻”,還有漢族和其他民族古代先民的融入,因而組成成分比較復雜。春秋中期,一部分“荊蠻”人隨著楚國對江南的開發(fā),而深入沅水中上游定居繁衍,并和當地人(包括土著人、濮人、越人、烏滸人、伶人等)結合,互相通婚,不斷同化融合,以致形成為散居于五溪地區(qū)苗族部落,系“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的一部分。秦漢之際,五溪地區(qū)苗族勢力發(fā)展很快,歷史上曾發(fā)生:“苗酋田疆拒莽”、渠帥相單程領導五溪地區(qū)各族人民反抗?jié)h王朝的斗爭。兩晉南北朝時,中原漢人為避戰(zhàn)亂大量遷入沅水中上游,其中一些大姓強占田莊,而把許多苗民驅趕到深山老林,致使苗族的發(fā)展受阻。唐宋時代,朝廷對西南蠻夷實行羈縻政策,“地不輸賦,人不服役”,種族內部由土官統(tǒng)治,并允許土官建立自己的軍隊。因而五溪地區(qū)的苗族得到發(fā)展。尤其是敘州南部(巫、渠水流域)的苗族迅速崛起,首領為潘金盛,以靖州飛山為中心,團結漢、侗、僚、瑤等族,逐漸發(fā)展為“飛山蠻”,勢力相當強大。五代初,敢與馬楚政權抗衡。后雖被呂師周所敗,但也迫使馬殷放棄武力征服,而改用土官統(tǒng)治,封楊再思為誠州刺史。南宋以后,原居巫水流域的楊、潘、藍、李、秦等姓氏,因為自稱為“貓”,便有“苗”的民族專稱。如元代苗酋楊通貫,賜名完者,統(tǒng)有苗軍數萬人。原居于渠水流域的楊、蒙、李等姓,自稱“仡蒙”,因女子衣服多為紅色,俗稱“紅苗”。
明清時期,朝廷對湘、黔邊境地區(qū)苗民實行歧視和高壓政策,強迫其剪發(fā)穿漢衣,不準苗家講苗話,不準“生苗”子弟上學念書等,在軍事上,廣設哨卡,三里一哨卡,五里一碉堡,處處森嚴壁壘,并多次用兵,使苗族人民遭受空前的摧殘,“殺戮十之八九”,以致出現“數十寨無一人”的荒涼凄慘情況。麻陽明初區(qū)劃為39里,永樂元年并為7里,把苗族人民的土地作為叛產、絕產沒收為屯田。但是,苗族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與封建統(tǒng)治者展開了殊死的斗爭,以求得生存和發(fā)展。
解放以后,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苗族人民重獲新生,并和其他兄弟民族團結友愛,共同開發(fā)山區(qū)經濟。
人口和分布
懷化市苗族,主要聚居于麻陽、沅陵、靖州等縣,會同、通道、芷江、新晃、洪江市等縣的邊遠山區(qū)也有少量分布。
苗族人口,歷史資料只籠統(tǒng)稱“五溪蠻”、“武陵蠻”、“辰敘蠻”,沒有對苗族戶口專項統(tǒng)計。清代史籍中的“苗”,又包括侗、彝、瑤族人民。總的說來,一九四九年前苗族人口繁衍不快。其原因,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的剿伐、驅趕,麻陽、會同、靖州等地的部分苗民逃遷至外縣、外省;一部分苗民則被迫隱瞞苗族身份,而報稱漢族;當然也有部分和漢族雜處的苗民已融化為漢人。
解放后,隨著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苗族人口迅速增加。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一步落實民族政策,開展民族識別工作,一些原來改報漢族的苗民,自動申請恢復苗族成份,許多地方苗族人口成倍增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市擁有苗族人口725057人,占總人口的15.63%,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499326人增加225731人。
麻陽苗族,在明代主要聚居于張家堡、老旺、牛天、板半、銅信溪、曹家、田家沖、龍頭板、橫土、新田、冷風坳、羊角、中寨、楊家、譚家、龍坪、隴頭等大小25寨。清代,有苗寨47處,并于巖門、濫泥一帶設置苗官,以督察之。解放后,各鄉(xiāng)、村皆有苗族人口分布。1987年,全縣18個鄉(xiāng)、6鎮(zhèn)、307村,共有苗族人口157435人,占總人口的52.1%。1990年,全縣苗族人口增加到231433人,占總人口的73%。其中,高村鎮(zhèn)12709人,錦和鎮(zhèn)12887人,江口墟11433人,巖門11415人,蘭里22521人,拖沖5487人,堯市7370人,文昌閣9912人,大橋江8526人,舒家村9750人,隆家堡7288人,譚家寨6668人,石羊哨7661人,板栗樹7954人,谷達坡1274人,高村13919人,蘭村4104人,栗坪8443人,綠溪口13226人,和平溪3490人,黃雙9592人。
靖州苗族系該縣主體民族之一,有花衣苗、青衣苗、白頭苗之分。花衣苗分布在三鍬、藕團、平茶、新廠等鄉(xiāng);青衣苗分布在大堡子、坳上、太陽坪、甘棠和江東等鄉(xiāng)鎮(zhèn);白頭苗分布在新廠、鋪口、江東、藕團等鄉(xiāng)。明萬歷年以前,該縣有土著苗民14829人,萬歷年間降至7594人,民國末年不到5000人。解放后,苗族人口增加較快。1953年,全縣有苗民7325人,1982年增至35084人,通過恢復民族成份后的1988年,苗族人口達到72900人,占全縣總人口218286人的33.4%。其中,大堡子鄉(xiāng)13602人,坳上5844人,三鍬4340人,平茶4242人,新廠9503人,藕團8607人,江東3073人,文溪907人,甘棠5647人,太陽坪3335人,艮山口1261人,飛山514人,渠陽鎮(zhèn)802人,排牙山97人。
沅陵縣歷為苗族聚居區(qū),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遷入,與苗民雜居,經過長期的同化、融合,很多苗民與漢人無異,惟縣西、西南、西北部的深溪、西溪、舒溪、楊溪、荔溪、丑溪、耍溪、藍溪流域,仍有大部分人保留與苗族相似的語言、習俗、服飾,自稱“果熊”。這些地區(qū),清政府視為苗地,曾劃入“乾嘉苗民起義”時的《苗疆御覽圖》。民國時期,這些“果熊”被迫登記為“漢族”。以致1952年湘西行署各縣兄弟民族人口統(tǒng)計表中,沅陵縣無苗族人口。此后,隨著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深入貫徹,原來登記為漢族的苗民,有部分正式改正為苗族。1986年,有苗族人口34935人,1987年增至36715人。1985年建立清水坪、棋坪兩個苗族鄉(xiāng)。1990年增至187377人。2000年,沅陵苗族人口達217613人。
習 俗
境內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還有的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此外佛教、道教在苗鄉(xiāng)也流行。過去,麻陽苗族最盛行的是崇拜盤瓠。他們認為盤瓠是苗族的始祖,是至高無上、主宰一切的尊神。有些苗家堂屋的神龕上還立有盤瓠大王神位。至今麻陽境內保存的盤瓠廟宇遺址,在錦江兩岸有18處。以高村鄉(xiāng)溫水村田姓盤瓠廟最大。此廟建于明朝永樂二年,系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筑。依村傍水、四周古木蔥蘢,環(huán)境幽靜。廟內正殿設有石砌供案,上立三塊石碑,正中是“本祭盤瓠大王位”,左右是“新息大王”和“四官大王”石碑。供案兩邊是一對栩栩如生的龍頭,大門上方有扇形浮雕圖案,中間立著一只龍犬,周圍刻有雀鳥。廟的兩側建有長廊,停放著兩只龍舟,相傳盤瓠大王是乘舟過洞庭,經沅江,溯辰河到達麻陽的。每年年頭歲末和農歷五月,周圍幾十里的苗族群眾,都要到盤瓠廟祭祀。主要活動:一是椎牛殺豬祭祀盤瓠;二是接龍參神,(麻陽苗民稱盤瓠大王為“龍王”,因此,祭祀盤瓠大王儀式,又叫做“接龍參神”)。每年農歷五月,麻陽漫水的苗民集中在盤瓠廟前,舉行盛大儀式,在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領下齊聲高唱《接龍歌》放龍舟下水,劃著龍舟到沿江寺廟參神。三是抬犬求雨。一九四九年前,麻陽有些地方用木頭雕成犬的形象,放在祖神祠中。每逢久旱無雨,就將木犬抬到江邊或池洞口去求雨。
沅陵苗族崇拜辛女。舊時庵堂里還有辛女像,有的人把辛女像供在自家神龕上。農歷十月辛女生日,苗族燒香朝拜,當作自己的祖宗敬奉。歷史上沅陵苗族興“跳香”。跳香儀式由巫師主持,一般在跳香殿里舉行,又叫“十月明香大會”,儀式中有請神、安神、娛神、送神等內容。高潮是娛神。跳香的目的是慶豐收和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希望五谷六畜能夠正常生長。
苗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文化藝術。麻陽苗鄉(xiāng)的舞蹈主要是花燈。每年春節(jié),四鄉(xiāng)的花燈隊, 舉起“神燈”,敲鑼打鼓,走村串寨,玩燈拜年。“花燈”又稱“跳燈”、“擺燈”。玩燈時,由四五個成年人掌燈(又稱掌座),八至十二個青年表演,一半扮“賴花子”(又稱山花臉)、一半扮“燈姑娘”(又稱山姑娘)。表演形式多為二人(一旦一丑)轉式花扇舞。扇法變幻無窮,舞姿剛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樂,多苗鄉(xiāng)民間小調,花燈隊進了村寨,到各家唱《送財》、《送喜》、《送壽》歌,然后集中到村寨空坪里演唱最熱鬧的《二十八宿打?J》全體表演登場,將所有的工夫一一亮出,最后在熱烈的鞭炮聲和歡笑聲中結束。麻陽花燈戲就是由花燈舞發(fā)展演變來的。除花燈外,還有龍燈舞、獅子舞、先鋒舞、花棍押、板凳舞、跳金舞、蚌殼舞、彩龍船舞等。這些舞蹈動作大都是摹擬生產、生活、打仗的動作,滲透了苗鄉(xiāng)人民的思想感情。戲劇方面,在麻陽苗鄉(xiāng)流行的有辰河戲、漢戲、目連戲、儺堂戲(灘勇戲)、陽戲等。其中最為盛行并具有獨特風格的是儺堂戲和陽戲。儺堂戲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娛神娛民的大型戲劇,演員多為苗老師和民間藝人,演出時常是“灘(勇)、陽(戲)、花(燈)三者互相滲透,兼而有之,唱腔各異,劇目多達百余個。最流行的有24出,主要戲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等三部連臺本,還有《開路郎君》、《師娘》、《送子添仙》等劇目。唱腔已形成30多個板腔調,有大鼓、大鑼、和?k伴奏。服裝道具根據劇中人物而定,演出時有載假面具表演的,也有化妝表演的。陽戲有大、小戲之分,故事情節(jié)長的叫大戲,短的為小紅。劇目較多,常演的有《汾水河》、《三毛薦》、《擂椒棒》等。
麻陽苗族民歌,主要有號子歌、哭嫁歌、土地歌、喪堂歌、龍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麻陽山歌,有獨唱、對唱、合唱三種形式,大多是即興之作,出口成章,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二四句結尾押韻。喪堂歌,又稱孝歌,也較流行,歌手人數不限,一人領唱,眾人幫腔,除起歌、送歌按固定程序外,其余均根據情況由歌手自編。麻陽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有蠟染、剪紙、雕花、泥塑、挑花、刺繡、打花帶、打襪墊、繪畫等。麻陽農民畫,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民間繪畫百花園中一朵新奇花。1988 年2月,麻陽被中央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
靖州苗族擁有古老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如神話、傳說、故事等口頭文學以及歌舞、繡織等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苗族男女老幼都喜歡唱歌。歌的題材廣泛,如《開天劈地歌》、《玩山歌》、《茶棚歌》、《婚禮歌》、《三朝歌》、《擔水歌》、《上梁歌》、《盤古歌》、《和氣歌》、《飯歌》、《酒歌》、《茶歌》、《煙歌》等有11種曲調。特別是多聲部苗歌稱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靖州苗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舞蹈主要有《蘆笙舞》、《跳月舞》、《鼓舞》等。《蘆笙舞》音樂清脆悅耳、節(jié)奏明快,悠揚激昂,舞姿矯健活潑,剛柔交錯,曾引起省內外藝術家們的極大關注。《蘆笙舞》分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苗族“飛歌”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曲調明快,極有感染力。蘆笙是青年男女隨身攜帶的樂器。苗族男女吹木葉,聲音清脆,悠揚動聽。苗族傳統(tǒng)樂器除蘆笙外,還有嗩吶、長號、牛角、海螺、笛子等。特別是苗族的高音嗩吶,在音量、音色和音調方面,獨具風格。調式多樣,曲牌上百種。吹起來聲音高吭、清脆、宏亮,變化無窮。苗族的鼓、鑼、?k、鈴等傳統(tǒng)打擊樂器也頗具特色。苗家從小習武,愛好武術。苗拳獨具風格。武術器械有?E、锏、劍、矛、棍等。
沅陵苗族把唱歌作為生活中的必需,往往以歌傳情,以歌交友,以歌議事。婚嫁要唱歌,起屋上梁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上山挖土薅草也要唱歌。此外,巫師文化、儺文化也屢見不鮮。沅陵苗鄉(xiāng)還保留有儺愿、跳香等文化,往往是且歌且舞。苗族中的老人還有跳稻草舞(茅谷斯)之俗。
苗 語
市內苗族有725057人,主要分布于麻陽、沅陵、靖州等縣市,所操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湘西方言。一般有帶鼻冠音的復輔音聲母mp、nt、nts、和小舌音聲母 k,輔音的韻尾只有―n或― 。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意的主要手段。基本語序是為主語在前,謂語居中,賓語在后。名詞作限制性定語,形容詞、指示詞作定語,皆在中心語后,名詞、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和數量詞作名詞定語,皆在中心語前。詞根多為單音節(jié),構詞的附加成份多為前加成份。文字為苗文,于1956年創(chuàng)制,為拼音文字類型,有26個字母,其輔音21個,元音字母5個,聲調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