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報告

發布時間:2021-06-30 17:26 信息來源:懷化市科學技術局

根據《懷化市財政局關于開展2020年度市級財政資金績效自評工作的通知》(懷財績〔2021〕60號)要求,我局對2020年度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組織開展了績效評價,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基本情況

(一)項目概況

1.項目單位基本情況

懷化市科技局是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內設辦公室、戰略規劃與政策法規科(加掛資源配置與管理科牌子)、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科、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科、成果轉化與科技合作科、科技人才與基礎研究科6個科室。下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市農村科技發展中心2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市科技局主要職責是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統籌推進全市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改革,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牽頭建立統一的市級科技管理平臺和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督機制;編制市級重大科技項目和其他科技計劃并監督實施;牽頭組織全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農村和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牽頭市級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組織全市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結合工作;負責全市科技監督評價體系建設和科技評估管理,組織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科技人才計劃,組織開展科技合作與科技人才交流;負責引進國外和國內智力工作;負責省科學技術獎、國家、省級項目推薦申報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2.項目的實施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國家、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懷化市本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懷政發〔2015〕8號)、《懷化市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2018-2020年)》(懷辦發電〔2018〕57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精神,通過前資助和后補助的支持方式,組織實施科技創新計劃項目,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3.項目基本性質、用途和主要內容、涉及范圍

科技計劃專項資金是市財政為支持科學研究與創新,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而設立的專項資金,支持范圍主要用于應用基礎研究計劃、技術創新引導計劃、政策引導類計劃和后補助支持。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部署要求,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主體活力和創造力,2020年度市級預算安排科技創新計劃專項資金776.97萬元,其中,前資助資金199萬元(2020年度應用基礎研究計劃24項72萬元、2020年政策引導類計劃6項127萬元)、后補助資金577.97萬元(2019年度《行動計劃》第三批獎補項目261項577.97萬元)。

(二)項目績效目標

1.項目績效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項目績效總目標是: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踐行省委“三高四新”戰略,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總攬,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度具體目標是:一是舉辦“科技列車懷化行”科技惠民服務活動。以“科技抗疫,創新驅動”為主題,深入懷化市鄉村、學校和社區,開展科普宣傳惠民生和科技服務助脫貧系列活動;二是籌建劉良院士(正清)工作站。以正清集團為依托單位,聯合湖南省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共同組建劉良院士院士工作站;三是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目標,突出重點,集聚優勢隊伍,優化資源配置,實施一批基礎研究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四是持續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選派一批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五是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獎補兌現,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通過財政資金激勵,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進一步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六是加大科技行業扶貧工作力度,助推精準脫貧。

2.預期主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通過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提高科研主體自主創新能力和積極性,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財力增長、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提供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技能;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示范樣板,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績效評價工作情況

(一)前期準備

一是成立績效評價工作小組。我局高度重視,要求將績效評價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成立了以局監督與誠信部門牽頭,其他業務科室配合完成的績效評價工作小組。

二是制定了績效評價工作方案。根據《懷化市財政局關于開展2020年度市級財政資金績效自評工作的通知》(懷財績〔2021〕60號)要求,我局制定了評價方案,確定了績效評價的對象、方式、內容、方法、標準、組織、工作進度、項目單位自評報告及附表格式等。

(二)組織實施

5月12日,市科技局在官網發布了《懷化市科學技術局關于開展2020年度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績效自評工作的通知》(懷科發〔2021〕8號)。

5月31日前,項目承擔單位開展績效自評,整理項目實施及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等佐證材料,填報績效目標自評表,編制績效自評報告,并將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交推薦單位審查。

6月7日前,推薦單位統一提交至市科技局歸口業務科室。

6月16日前,市科技局各業務主管科室對所負責的項目績效自評材料進行審查。

6月25日前,市科技局監督部門匯總各科室績效自評材料,并起草形成2020年度專項資金績效自評綜合報告。

6月30日前,2020年度專項資金績效自評報告經局主要領導審定后,按程序報送市財政局,并在市科技局門戶網站進行公示,接受廣泛監督。

(三)分析評價

對照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此次績效自評通過項目承擔單位自評、查看政策文件、翻閱項目計劃任務書、項目立項評審、項目實施情況等資料,采集項目績效及經費使用數據,匯總分析以上資料及數據,得出 2020年度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綜合評分為92.5分,評分細則與計算方法詳見附件。

三、績效評價指標分析情況

(一)項目資金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

2020年,市財政安排科技創新計劃專項資金776.97萬元,根據項目單位自評反饋及業務科室審核,776.97萬元均已于2020年12月31日前撥付至項目單位及個人,項目資金到位率100%,到位及時率100%。

2.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分析

2020年實際到位的市科技創新計劃專項資金776.97萬元中,已累計使用729.1702萬元,占到位專項資金的93.85%。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

項目資金管理方面,嚴格按照《懷化市本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主要支持能夠獲取自主知識產權、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自主創新活動。專項經費由市財政局按要求撥付,采取前資助和后補助方式給予創新主體支持。同時,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方式,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進行支持,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撬動金融資本投入科技項目。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建立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將項目經費納入單位財務統一管理,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確保項目資金使用符合相關財務管理制度的規定。通過采取隨機抽查、專項檢查、受理舉報等方式,對承擔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項目執行和經費使用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保障資金安全、規范運行。

(二)項目實施情況分析

1.項目組織情況分析

前資助資金199萬元。2020年3月3日,市科技局下發《關于申報2020年度市技術創新引導計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通知》,經項目主體申報、縣級相關部門推薦、專家評審、市科技局黨組會議研究、市政府審批、項目公示,2020年7月20日,市科技局印發《關于下達2020年市科技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含應用基礎研究>類)項目的通知》(懷科發〔2020〕8號),并由市財政下撥項目資金。

后補助資金577.97萬元。2019年5月15日,市科技局印發《懷化市科學技術局關于開展<懷化市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2018—2020年)>2019年獎補工作的通知》(懷科發〔2019〕13號)、《懷化市科學技術局關于申報<懷化市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2018—2020年)>2019年度相關類別獎補項目的通知》(懷科發〔2019〕14號))等申報通知,經項目主體申報、市縣兩級主管部門審核、市科技局黨組會議研究、報市政府審批,2020年3月27日,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印發《關于下達<懷化市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9年獎補項目及資金的通知》((懷科發)〔2020〕4號),并由市財政下撥項目資金。

2.項目管理情況分析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項目管理方面,一是加強任務目標管理。業務科室對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管理,加強對項目承擔單位落實法人監督主體責任情況的監督,強化責任主體意識,提升其內部管理、法人負責和科研人員自律水平。二是加大監督檢查。市、縣兩級科技管理部門實行定期調研和不定期走訪相結合、書面自評和現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和資金安全。三是嚴抓問題整改。緊盯問題反饋及整改落實,確保項目運行規范有序。

(三)項目績效情況分析

1.項目經濟性分析

我局注重成本控制和成本規劃,要求各項目單位規范內部財務制度,提升控制項目成本意識,用好用活項目資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2.項目的效率性分析

(1)項目的實施進度

2020年度應用基礎研究計劃24個項目實施期為2年(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其他計劃項目實施期為1年,整體而言,項目實施情況良好,所有項目均已啟動實施,并按時序進度推進。

(2)項目完成質量

2020年度懷化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項目的實施,對提高懷化市科研水平、推進成果轉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20年,我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8%,居全省二類地區前列;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019年的252家增加到2020年35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由2019年的261家發展到2020年410家,同比增長57.1%;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到350家,總量位居同類市州第一、全省第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穩中有進,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8%;全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總金額超過10.03億元。2021年1月26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對2020年度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予以表揚激勵的通報》(湘政辦發〔2021〕1號),我市獲評“落實創新引領戰略等政策措施成效明顯的市、縣區和園區”,這是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繼2019年后再次獲省政府“真抓實干表揚激勵”,為懷化創新型城市創建帶來了可持續的政策、項目、資金支持。

▲前資助項目199萬元

——2020年應用基礎研究計劃

共實施24個項目,安排項目資金72萬元。重點支持在懷高等院校、市本級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圍繞我市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組織開展相關前沿技術及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為增強我市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技術和人才儲備。如“基于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的口罩用生物質基納米多孔炭吸附材料的研究”已研究出一種病毒防護口罩用的納米多孔吸附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并申請發明專利1項,發表SCI論文2篇,培養博士1人;“懷化大峽谷石灰巖植物多樣性調查及其遷地保育技術研究” 項目組已完成15次外業調查,調查植物種類500余種,布設并調查樣地3個,采集植物標本500余份,拍攝植物照片1000余張,發表論文1篇,申請專利1項,選育植物新品種1個,建立示范基地1個,面積2畝,引進高層次人才2名,培養科技創新人才6名; “POGZ缺失導致孤獨癥發病機制及基于侗藥的挽救研究”項目已通過三箱實驗和相互交流實驗明確Pogz基因敲除(Pogz+/-)小鼠社交能力顯著降低,存在社交缺陷表型,通過開場實驗、明暗箱實驗、高架十字迷宮實驗、懸尾實驗和強迫游泳實驗,明確Pogz+/-小鼠存在焦慮抑郁表型,并發表論文2篇。

——2020年政策引導類計劃

成功舉辦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技列車懷化行”,科普惠民成效顯著。活動內容豐富多彩。2020年9月3-8日,由科技部、國家民委等11個國家部委及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科技列車懷化行”在全市成功舉辦。以“1+4+8”模式,分為啟動式、科技服務、建言獻策會三個階段,組織了院士領銜的農業、醫療衛生、生態環境、地質、氣象等領域130余名全國知名專家和外國學者、60余名省市縣科技特派員,深入全市13個縣(市區)的鄉村(社區)、學校和企業,開展專題講座、科學普及、科技服務、醫療義診、政策宣講等300多場活動,輻射群眾10萬多人,呈現出科技專家大融匯、服務區域大覆蓋、產學研用大聯合、科普服務大收獲、宣傳報道大反響等特點,得到了部、省領導和社會各界好評。科普宣傳形式多樣。專家們深入到鄉村、學校、社區和企業等開展講座、義診、宣教等200多場科普活動,其中專業技術培訓140多場,講座30多場,播放科教電影1560場。重點活動“科學之夜”通過現場演示、情景表演、科技互動、科學展覽、VR體驗等形式傳播現代科學知識,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英國籍戴偉教授登上“科學之夜”舞臺,這是“科技列車行”首次邀請到外籍專家參與,約8000人次參加體驗。民宗、林業、地震等6個部門,市四醫院等5家醫院,通道縣坪坦鄉中心小學等4所學校分別獲贈科普物資、醫療設備和教學器材,總價值達2300萬元,是活動捐贈物資最多一次。科技服務成果豐碩。110多名農業專家開展現場指導162場次,解決技術難題31個,參與農民3萬多人次。針對懷化茶葉、楊梅、茯苓、魔芋等特色種養及加工關鍵技術,23名專家分成9組深入現場指導,解決技術難題。針對黑老虎、蟲茶、蟲白蠟、山核桃、油茶、原料林人工栽培等關鍵難題,15名林業專家深入通道、芷江等縣開展技術指導。市政府、芷江縣政府分別與中國林科院,市科技局、市科協與上海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市林科所與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等分別簽訂7個戰略合作協議,溆浦縣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組建山銀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建言獻策會上,專家們圍繞農業、林業、養殖、醫療、生態、地災監測、脫貧攻堅等領域提出200多條建議,為懷化創新發展獻智獻策。

成功創建劉良院士專家工作站。2020年7月11日,劉良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暨啟動儀式在長沙舉行。劉良院士工作站是以正清集團為依托單位,以廣東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為共建單位的跨省區(湘粵澳)合作的工作站。工作站將聚焦提高風濕免疫病和癌癥等重大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聚焦發展高質量創新中藥產業、聚焦大灣區發展機遇,構建中醫藥臨床研究和產業發展的高質量協同創新平臺、構建適應中醫臨床研究和創新中藥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平臺、構建多學科結合的高水平“產學研醫”人才隊伍,做好提高風濕免疫病和癌癥等重大疾病的臨床診療水平、發展高質量創新中藥產業和搶抓大灣區發展機遇等重點工作,形成院士與一個企業、兩所大學的合力,企業與兩所大學的合力,“政產學研”的合力,推動我省中醫藥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湖南中醫藥研發水平和湖南中醫藥產業發展國際化水平,深化湖南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步伐。

持續推進科技特派員專項。共選派3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全市13個縣市區的特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濟主體,通過宣傳培訓、技術指導、示范帶動等形式,開展科技服務活動。積極防控疫情和應對瘟疫。在疫情防控中積極作為,克服不能及時現場指導的困難,利用微信、QQ等平臺、視頻、快手等手段進行遠程指導、線上培訓,助力春耕春種。在我市非洲豬瘟、禽流感等瘟疫爆發期間,各派駐養殖企業的特派員主動服務,利用專業知識,幫助企業科學應對瘟疫, 2020年為各類養殖戶和養殖場挽回經濟損失達300萬元,得到養殖戶的一致稱贊。全力發展產業和轉化科技成果。30名科技特派員緊緊圍繞當地的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技術幫扶服務,幫助派駐點制定種養流程規范、技術標準,指導建立示范基地,引導農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引進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到基層進行轉化,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提升和農業新品種引進、推廣,舉辦線上線下各類培訓200多場次,培訓人員3000多人次,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培養起自己的鄉土技術骨干、“土專家”、“田秀才”。鞏固脫貧成效。特派員通過派駐點,直接服務24個農業企業、6個農村合作社,以點帶面,通過“產業+脫貧戶”的形式,建立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保持和鞏固了脫貧成效。

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中心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通過實施科技項目,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加了三江鎮金龍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強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和能力,實現了項目支撐產業、產業引領脫貧。

▲后補助項目577.97萬元

——2019年《行動計劃》第三批獎補

通過啟動實施“育苗行動”“固本行動”“提質行動”“金穗行動”“強基行動”,共兌現獎補資金577.97萬元,獎補單位256家576.96萬元,獎補個人5人1.01萬元。  

單位獎補中歸口市科技局獎補資金36.66萬元,分別為獲批高企1家25萬元,研發獎補2家1.66萬元,人才團隊1家10萬元;歸口市工信局獎補資金509.78萬元,分別為新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30萬元,企業上云(對“上云”中小微企業進行補貼,對云服務供應商進行補助)202家20.04萬元,技改獎勵28家459.74萬元;歸口市農業農村局獎補資金15萬元,為新品種1家15萬元;歸口市商務局獎補資金15萬元,為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5家15萬元;歸口市市場監管局獎補資金0.54萬元。分別為專利授權1家0.5萬元,專利年費補貼2家0.04萬元;歸口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稅務局共同管理的個稅返還獎補資金0.99萬元,為4人個稅獎補0.99萬元。

總體成效:《行動計劃》2019年第三批獎補是對2018年全市取得的各方面科技創新成效進行的獎勵。通過財政資金激勵引導,2019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社會R&D經費支出29億元,強度達到1.8%;地方財政科技支出8.5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03.4億元、增加值270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16.7%;高新技術企業252家;發明專利申請量1819件;各類科技創新平臺422個;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581人,引進外國專家23人;新增規模工業企業80家、服務業企業103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5%,全省排名第四;完成技改投資122.5億元,同比增長50.2%,位列全省第二。主要科技創新指標再次實現大幅增長,增速均居全省第二方陣前列,較好地完成了小康、績效考核指標任務。2019年,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獲得省政府“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表彰激勵”。

3.項目的效益性分析

(1)項目預期目標完成程度

截至目前,2020年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的實施,已研究形成新技術22項,其他應用技術21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獲得國內專利授權10項,發表論文17篇,其中EI1篇, SCI/SSCI4篇,植物新品種授權1個,出版科技著作1部,建立企業標準9個,建立示范點1個,建立產業化示范基地8個,建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350人,增加就業人數35人。

(2)項目實施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通過專項的實施,促進了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創新要素向創新主體集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了我市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為我市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綜合評價情況及評價結論(附相關評分表)

對照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此次績效評價通過訪談業務科室、查看政策文件、翻閱項目計劃任務書、項目立項評審等資料,采集項目績效及經費使用數據,匯總分析以上資料及數據,得出2020年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綜合評分為92分,評分細則與計算方法詳見附件。

五、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建議(以后年度預算安排、評價結果公開等)

(一)建議市財政建立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科技經費規范化使用的督查和指導。

(二)建議進一步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提高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使用績效,充分發揮杠桿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向創新集聚。

六、主要經驗及做法、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主要經驗及做法

1. 項目監督覆蓋科研管理全過程。綜合運用“制度+合同+技術”的手段,將監督和評估工作融于科技計劃管理全過程。在科技計劃項目立項前,開展信用信息審核、查重、現場考察、立項公示等事前監督工作,當好守門員;在項目立項后,組織開展對科技計劃項目執行情況和資金管理情況開展績效評價、檢查和督導,積極當好項目管理的裁判員,提高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效益;在項目實施完成后,積極開展項目驗收和綜合績效評價,加強事后監督。

2. 信用管理覆蓋科研管理全流程。全面實行誠信承諾制和審核制,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評審、驗收等工作中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度,要求從事申報、評審、評估等工作的相關人員簽署科研誠信承諾書,明確承諾事項和違背承諾的處理要求。嚴格執行《湖南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將具有良好的科研誠信狀況作為參與科技計劃申報的必備條件,對列入黑紅名單的行政相對人實施相應的獎懲,對涉及信用問題的項目予以“一票否決”,凈化科研風氣,構筑誠實守信的科技創新環境氛圍。

(二)存在的問題

1. 財政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財政科技投入是引導撬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進行創新的先導,能夠激發引領全市進行技術創新活動。2020年,我市科技計劃專項前資助資金僅199萬元,僅為湘西州的1/10,衡陽市1/20,長沙市的1/50,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兄弟市州比差距過大,與深入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要求不相適應。

2. 部分項目專項資金預算執行不規范。一是部分項目專項資金使用與合同書內容不一致。部分項目專項資金使用科目與原預算內容不相符,科目之間調整較大,預算調整未按程序進行;二是部分項目單位財務報銷時間過長。如湖南醫藥學院,因財務部門12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關賬,導致項目負責人未能將已使用經費及時報賬。

(三)建議

1.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優化創新環境。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優化經費投入結構,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引導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2. 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自主權的重要意義,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部署要求,尊重規律,尊重科研人員,對與新出臺政策精神不符的規定進行清理和修改,切實為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城市增添動力。

3. 改革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周期。一般項目資金投入后,產出效果較為直觀,比如基建工程花了多少錢蓋了多少棟樓、修了多少公里路一目了然,所以此類項目可以按年度甚至按季度進行績效評價。但科研項目不同于一般項目,資金投入產出有其特殊規律,尤其是一些基礎研究、前沿探索項目,存在研發周期長、研究路線和方法不確定性大等問題。建議改革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周期,在項目實施完成后結合項目驗收開展綜合績效評價。

3. 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科技計劃專項資金不同于基礎建設類、民生保障類等專項資金,科研活動具有其周期性、風險性及溢出效應等特點,在成果產出、企業利潤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往往是較為長期的過程,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不能在短期內產生直接的成本效益或產出效益。建議進一步完善科學的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估體系,充分考慮建立科研活動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創新嘗試者提供最大的支持和保障。

附件:1、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共性指標表

      

                                              懷化市科學技術局

                                               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