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大堡子鎮巖寨村舉辦2025年“湘黔互動·鄉情互聯”少數民族非遺傳承歌會。此次歌會以“以飯養身、以歌養神”為理念,致力打造“世界上最長的民族歌會”,吸引了湘黔兩地53支隊伍參與。
?
(現場對歌、喝攔門酒)
“歡迎歡迎真歡迎,歡迎來到巖寨村。”活動當天,巖寨民族文化廣場響起清脆的歡迎歌,為遠道而來的歌友們送上最質樸的問候。37支貴州隊伍、16支湖南隊伍身著絢麗民族服飾,帶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使命匯聚一堂。歌師們輪番登臺,一展歌喉,用歌聲架起湘黔兩地交流的橋梁。
“我每年都來趕這個歌會,已經40多年了。”湖南靖州大堡子鎮大木村民歌代表隊隊員龍金香笑著說,“能和眾多優秀團隊交流格外開心,這不僅是展示本地文化的舞臺,也是學習其他地區文化的好機會。”
“能來到湖南趕歌會,和湖南的朋友們對歌,心里特別高興。”貴州省天柱縣坌處鎮偏坡村領隊謝治金用苗語分享著喜悅。作為苗族人,他始終覺得傳承非遺是責任,希望歌會越辦越好,讓湘黔兩地的朋友有更多交流機會。
現場,歌聲或激昂如號角,或婉轉似流水,既藏著民族文化的密碼,也訴說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憧憬。觀眾們沉浸其中,不時拿起手機記錄精彩時刻,享受這場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盛宴。
“第一次現場聽苗侗山歌,太震撼了!”云南省昭通市游客郭小琴直言,歌聲里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讓人難忘,“加上本地美食,已經在盼著下次再來了。”
巖寨歌會源遠流長。自明末清初,每逢“趕場日”,歌師們便自發聚集在巖灣村茶樹坳以歌會友,逐漸形成習俗。2007年起,歌會固定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在巖寨鼓樓舉辦,自此歌會走向規范化、規模化,成為湘黔邊境的“文化名片”。
“‘四十八寨趕歌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大堡子鎮宣傳專干龍琳介紹,歌會不僅是文化盛會,更是湘黔兩省攜手推進鄉村治理、建設和美鄉村的實踐載體,“我們希望通過歌聲,展現湘黔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讓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煥發新活力。”
(欽蘇芬 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