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2-05 15:15 信息來源:懷化供銷合作聯合社
近年來,我國種業快步發展。從種子生產到App訂單運輸、催芽廠催芽作業、智能秧棚育秧、軌道車運輸、智能駕駛插秧、田間水肥管理、App訂單駕駛收獲,我國已經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種子生產鏈條,跑出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加速度”。
農業科技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近年來,在種子、耕地、農機裝備等關鍵領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實現突破跨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為糧食生產不斷增添科技底色。下一步,要在平臺功能、成果效能、人才動能、學科賦能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保障。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國家級農業科研平臺867個,基本構建了以重大農業科學工程為“塔尖”、重點學科實驗室為“中堅”、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和科學試驗基地為“塔基”的“金字塔”式體系框架,為農業科技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要深度聚焦生物育種、基因資源、生物安全、智能裝備、衛星精量播種等關鍵領域重大科技科研平臺建設,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提供良好基礎。要持續加強農業科技園、創新示范區、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吸引更多高層次科學家、企業家、科技特派員等廣聚鄉村、惠及農業,激活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動能,營造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微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探索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各類創新主體松綁,最大限度激發創新熱情,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抓好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就必須抓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個關鍵主體。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布局、資源調整優化、評價制度完善、系統組織建設等方面優勢,加快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速度、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持續發揮市場在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以需求定項目、以應用定項目的項目生產機制,重點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企業龍頭,支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載體,強化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釋放農業科技創新潛能。
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最高效的要素,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就要分層次、分類型建立總體規模占優、梯次儲備充足、專業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既要不斷擴大人才資源總量,又要不斷強化梯次人才儲備,還要不斷優化人才結構。既要培養能夠解決“保供、破卡、防風險”等產業難題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又要培養一批能在重大科技項目、創新平臺搭建、產業技術攻關中挑大梁、當主角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還要培養一批能夠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應用型人才。
從刀耕火種到騰“云”駕“數”,一項項創新科技的成功研發,一項項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彰顯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騰飛啟航。未來,要堅持面向世界農業學科發展前沿,建立適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國家經濟主戰場需求的涉農學科設置調整機制,超常布局農業科技攻關急需學科專業,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用性和針對性。要堅持面向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集中優勢力量,部署基礎研究學科和應用基礎研究學科重點方向,實現重大農業科技突破,搶占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提升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李翠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長、黑龍江省新質生產力智庫專家)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27日 02版)
來源:中國供銷合作網